由于油气井一般需钻1000~7000米,如此深的井如果用直径216毫米的钻头从地表一直钻至井底风险很大,而且往往是很难完成的,例如地表以下数百米内的地层压力系数一般为1.0左右,用清水钻井即可稳定井壁压力,而深部地层的压力系数可能会达到1.4~2.0,甚至更高,需要使用密度不低于1.4~2.0的钻井液钻井才可以压住地层流体和稳定井壁,同一井筒内上部下部密度差值过高就可能使上部地层被较高密度的钻井液压漏而无法施工,因此钻井施工过程中会每钻进一定井段就下入一段钢制管柱(叫套管),将已钻井段保护起来,如此已钻井段的安全系数大为提高,然后再使用较小尺寸的钻头继续实施下步施工,以解决类似以上所存在的问题。
钻井过程中可能会分多次下入套管(一般可达五六次),每次下完套管后使用更小尺寸的钻头继续钻进。而每次下完套管都表示一个钻井阶段的完成,叫中途完成钻井,简称中完,二开中完即表示二次开始钻井(即使用尺寸二大的钻头)达到预定井深,中途完成钻井,下入套管,准备第三次钻进。
撮箕地,找水有利”。三面环山的撮箕地,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所以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量较多。
“两山夹一沟,沟岩有水流”。两山之间夹一沟谷,在河谷下游两岸的岩层中容易找到水源。
“两沟相交,泉水滔滔”。两沟交汇之处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在这里打井,水源较为可靠。
“山嘴对山嘴,嘴下有好水”。两个山嘴相对、距离相近,两个山嘴之下地势平坦,在锁口之处打井,容易打出水来。
“两山夹孤山,常常水不干”。如果孤山底下的岩层,因岩性的局部变异而成为隔水层时,它就能阻滞地下水的流动,而在孤山的上游打井,便可以出水。
“两沟夹一嘴,下面有泉水”。两边山较长,中间有一短山,在中间山的山嘴处,若是上有透水层,下有不透水层,在倾向低处打井,就能出好水。
“大山低嘴下,打井挖泉水量大”。大山连接得很远,向一头倾没,在其倾没端适当地形之处的含水层中,可以找到地下水。
“山扭头,有水流”。因山扭头而造成的山湾低处,阻滞顺山流来的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富集,打井有水。
“凸山对凹山,好水在凹间”。一个山的形状向对面凸出来,另一个山的形状向里面凹进去,凸凹直接相对,在凹山低处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长山中间突出一条较短的山,在此山咀倾斜方向的低处打井,一般都能出水。